举报,住手!
有的电影之所以经典,是因为无论你何时打开,都觉得它讲的是今时今日之事。
虽然它的背景,可能年代久远,也与你现在的处境无关,但你仿佛总能从中看到自己的生活。
因为这样的电影,拍的不是单纯的一个故事,而是拍出了普遍的人性。
曾获得2007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窃听风暴》,正是这样一部经典之作。
《窃听风暴》讲的是一个关于举报和揭发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威斯勒的秘密警察。
他生活于1984年的东德。
这样一个年份,显然不是导演随意选择的。
那时,乔治·奥威尔笔下的黑色预言,正笼罩着铁幕之下的东柏林。
威斯勒是一个恪尽职守、忠贞不渝的秘密警察。
尤其擅长使用心理手段摧残「敌人」的意志,获取有用的情报。
他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用非人道的方式,监听危险分子,审问嫌犯。
因为他真诚地相信,国家的安全和稳定,有赖于无数像他这样的秘密警察。
一天,威斯勒接受了一项任务,监听剧作家德莱曼。
德莱曼是一个纯洁天真、对政治无感的艺术家。
他从不发表批评意见,作品还常歌功颂德,甚至和顶层领导人都有一些交情。
这样一个听话的艺术家,在那时的东德,如鱼得水。
每一次他的剧作首演,都是政要云集,连文化部长都亲自捧场。
但是,他没想到,自己这样小心翼翼,不触碰底线,仍然不能安然度过这一生。
在首演上,文化部长看上了他的女友——美丽的演员克里斯塔。
于是,便派秘密警察监听德莱曼,试图找到他的把柄,以此威胁,乃至霸占克里斯塔。
威斯勒和另一名下属,正是轮流执行24小时监听任务的人。
他们趁德莱曼出门,在他的房子里布满了监听设备,从客厅、厨房、再到浴室、卧室,每一个角落,都能被听得清清楚楚。
威斯勒和同事,每分每秒都在监听两人的动向,甚至连床上运动,都仔细记录......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监听过程中,原本内心如铁石一块的威斯勒,竟然逐渐被感化。
更有意思的是,让威斯勒发生动摇的,是两部文艺作品。
一天,趁德莱曼不在家,威斯勒悄悄潜入他家中,但什么也没拿,只顺走了一本布莱希特的诗集。
回到自己家里,威斯勒开始如痴如醉地阅读起来。
当阳光洒在他的脸上,你能看出他原本黯淡无光的眼中,竟然流露出了一丝温暖。
很显然,布莱希特在这里出现,导演也是经过深思的。
他的许多作品,讲的都是个体在面对不公和强权时,究竟是该选择妥协,还是抵抗。
例如,这首写于1937年的《那些把肉从桌上拿走的人》:
那些把肉从桌上拿走的人
教导人们满足
那些获进贡的人
要求人们牺牲
那些吃饱喝够的人
向饥饿者描绘将来的美好时代
那些把国家带到深渊里的人
说统治太难,普通人
不能胜任
你很难想象,一个秘密警察读了这样的诗,会受到什么样的震撼。
另一个让威斯勒转变的文艺作品,是一首叫做《献给好人的奏鸣曲》。
德莱曼有一位敬仰的导演前辈,因为曾批评当局,被列入「黑名单」,失去了公开发表作品的机会。
郁闷的是,这样的惩罚,并没有公开审判的过程,一切都是暗箱操作。
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是因为什么被禁,也不会知道,怎么样才能被解禁。
在一个舞会上,德莱曼帮导演前辈向文化部长求情,能不能把他移出「黑名单」。
文化部长却一本正经地说:
什么「黑名单」,我们国家哪有什么「黑名单」?
这就是这些权力的「无耻」之处,它宣称保证每个人发表作品的自由,但实际上,却可以轻易让任何一个看不顺眼的人闭嘴。
你不知道哪一天,自己莫名其妙就失去了说话的权利,却找不到任何申诉的地方。
因为明面上,没有任何人剥夺过你的自由,也就无所谓让你恢复自由。
正如那位文化部长所说:
有人不让他发表作品吗?没有呀。
在极度愤懑之中,这位被禁的导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没过多久,德莱曼收到消息,备受打击。
他想起前辈曾送给过自己的生日礼物——那首《献给好人的奏鸣曲》的曲谱。
哀痛之中,他演奏起了这首曲子。
而此时此刻,正在楼上监听的威斯勒,早已听得如痴如醉,泪流满面。
在这之后,威斯勒逐渐转变了立场,开始同情这对艺术家情侣。
一个秘密警察,因为一本诗集,一首曲子,就被「策反」了,这是可能的吗?
我不知道,只知道豆瓣上有一句精辟的神评论:
「千万别请文艺青年做秘密警察。」
这话虽然戏谑,却道出了一个真理:
一个人只要还能欣赏美,还能被美的艺术感动,那么至少说明,他内心中还有一块尚未崩坏的地方,还有转变的可能。
而且,文艺作品的力量,从来都是不可估量的。
片中,德莱曼还说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列宁在听完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之后,曾说过:
「如果我一直听这首曲子,革命就不可能成功」。
也正是因为文学、艺术对人心潜在的影响力,让古往今来那些强权,都如此畏惧,以致疯狂封禁那些唤醒人性美好的作品。
但在电影中,改变威斯勒的,又不只是两部文艺作品,而是他亲眼看到了绝对的权力给人带来的腐化。
他看到文化部长,威逼利诱,在自己的公务车上,猥亵了剧作家的女友克里斯塔。
他看清了这个掌管国家文化命脉的官员,原来监听、调查艺术家,为的不过是满足自己肮脏的私欲。
他也看到,自己的上司,那个文化局长,对付艺术家、知识分子头头是道。
但他丝毫不是为了国家的安全与繁荣,而只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挤进更高的权力圈子。
电影里,讲述威斯勒彻底转变的一幕很有意思:
一天,威斯勒发现德莱曼准备写一篇文章,批评东德为了掩盖人民的不满,隐瞒连年攀升的自杀率,还打算把文章寄到西德发表。
这在当年的东德,可以算是「通敌」的重罪了。
威斯勒本来已经写好报告,准备交给上级。
但在上级的办公室里,他听到了上级津津乐道自己对付知识分子的方法。
听完这番话之后,他的眼神犹豫了。
最终他放弃了报告,因为,在这些自私、颟顸、冷血的上级面前,他原来坚定的信仰彻底崩塌了:
他发现了自己一直以来深信不疑的那些意识形态,原来拆开外表的包装之后,内里如此龌蹉不堪。
他转而保护德莱曼,伪造监听记录,帮他顺利发表那些批评东德的作品。
并在上级调查德莱曼之时,帮助他转移了打字机,保护他免受惩罚。
但付出的代价是:他彻底失去了上级的信任,被贬到地下室中,当一个不见天日的拆信员。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两个人明显的转变,一个是威斯勒,另一个,则是剧作家德莱曼。
他从一个不问政治的艺术家,转而变成一个批评权力的知识分子。
让他们转变的,同样是逐渐增加的良心的不安。
当朋友因为不与权力合作,被限制出境时,德莱曼没有发声,觉得那只能怪朋友说话太不谨慎。
当前辈因为批评当局被封禁时,德莱曼也没有觉得这个制度不对,只是私下为前辈求情。
但是当前辈选择以死明志时,德莱曼终于受到了震撼,他的良心面临着抉择:
是继续假装看不见房间里的那头大象,对眼前发生的不公不义之事充耳不闻,还是冒着职业生涯被毁,乃至生命的危险,秉公直言?
最终,他选择了后者。
幸运的是,监听他的秘密警察——威斯勒,同样选择了听从良心的声音。于是,才有了这部经典的影片。
但影片中的故事,毕竟是虚构。
据说,这部电影拍摄时,借用了许多东德的原政府机关办公楼,但只有秘密警察监狱纪念馆的负责人拒绝了导演在原来的监狱内拍摄的请求。
理由是:这部电影所讲的故事与历史不符。
他说:
整个东德历史上,有将近10万名秘密警察,但像威斯勒那样「良心发现」,保护监视对象的,一个也没有。
更可悲的是,饰演片中威斯勒的演员穆埃,在演完电影之后,去了存放东德秘密警察档案的机构查询,发现自己的妻子,原来当年也充当了监视自己的线人......
我们常说现实比电影更荒诞,但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觉得讽刺的了。
在真实的历史中,东德的秘密警察,正式雇员就达到9万7千人,而非在职的线人,就有17.3万人。
以当年东德的人口估算,平均每50个成年人当中,就有一个和秘密警察有关。
柏林墙倒塌之后,德国公布了所有存档的秘密警察监视报告。
这导致许多家庭妻离子散,许多兄弟反目成仇,许多师生断绝关系。
因为人们突然发现:
原来每天同床共枕的丈夫,其实从认识的第一天起,就开始监视自己,每周向秘密警察汇报;
原来无话不说的兄弟,竟然向秘密警察报告了自己所有的反动言论;
原来最疼爱的学生,和自己搞好关系,为的只是从自己这里套出一些反动的话。
这是这部电影没有展示出来的关于「窃听」的另一面,却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面:
当一个社会鼓励举报,鼓励妻子揭发丈夫,学生举报老师,儿子监视父亲时,那么这个社会的道德必然面临着腐败、崩塌。
因为这样的制度,只会诱发出人性中最阴暗、最自私的那一面。
只要存在着鼓励举报的制度,就必然会存在利用举报来满足私欲、发泄私愤的行为。
并且到头来,这些自私的行为,还会被包装上冠冕堂皇的理由,让人不敢反驳。